011  

 

早在春秋時期,中國人便以開始將醱酵後的麵糰蒸製食用,稱之為「酏食」,由於當時「磨」尚未出現,因此並不流行。漢朝時,由於「磨」已廣泛應用,蒸製的麵食也隨之流行於全中國各地,當時統稱為「餅」。

據晉人筆記記載,「饅頭」一詞出自三國蜀漢諸葛亮之手,當時諸葛亮率軍南渡瀘水以討孟獲,根據當地的習俗,大軍渡江之前必須以人頭祭祀河神,諸葛亮遂命人以白麵裹肉蒸熟,代替人頭投入江中。諸葛亮將其命名為「瞞頭」,即欺瞞河神之假頭之意,不過也有一說,命名為「蠻頭」,為蠻人之頭之意,總之就是用麵粉糰代替人頭作為祭拜瀘水的祭品,是糕餅最早的由來。

文章標籤

漢坊餅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18  

 

本文來源:中華網

去到一個陌生國度,光填飽肚子還不夠,一定要品嘗到當地最具特色的甜點,才算開始真正的浪漫之旅。生命無常,先吃甜品,先伺候好自己的心胃,才能享受好這趟人生冒險之旅。

文章標籤

漢坊餅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01  

台灣的傳統糕餅,承載著濃濃的懷舊民俗風,是許多台灣人的珍貴記憶。在阿公阿嬤們早期的貧困生活裡,家中難得有塊糕餅,哪怕是只有一小塊,家中長輩總會將糕餅平均切好,讓全家大小一同享用,就連糕餅屑也都計較得很,所以,拿到這一小塊必須小心翼翼地含在嘴中,讓糕餅慢慢化去,那股香味才會停得特別久。在台灣習俗中,人從出生一直到年老做大壽,甚至是大大小小的農曆節慶、祭祀、禮俗等,皆與糕餅息息相關。歷經了數百年的演進,逐漸深化為地方的文化與習俗,糅合了風土民情及創意發想,並成為華人世界中,進入時光隧道的最佳見證。

猶記得阿祖那個時代,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支木製的「粿印」,以應付年節製餅所需。做粿是傳統婦女都會的手藝,不管是喜氣十足的紅龜粿或是皮薄餡多的草仔粿,對於許多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來說,黏稠的粿、餡料多的糕餅吃起來是相當費力地,但無論如何,仍舊卯足勁也要把整塊吃完,可見它十足的魅力!取材於大自然作為有吉祥意涵的圖騰象徵,是我們老祖先對於生活上的祈求與世界觀的轉化,例如牡丹花代表「花開富貴」、麒麟圖騰被視為「祥瑞」的象徵、向長輩祝壽時所吃的「壽桃」具有添壽的意味,而烏龜台語與「久」音近,因此代表祈求長壽之意、常被刻於喜餅上龍鳳相對的圖案,代表「龍鳳呈祥」、富貴吉祥的寓意等,印出來的模呈現了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結合,傳統糕餅業充分運用美麗的圖紋,將它烙印在美味可口的糕餅上,還有著一番巧思且帶有吉祥圓滿的感覺。

文章標籤

漢坊餅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